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凉山童工”抽了义务教育和扶贫的耳光

  • 中国江苏网
  • 2014/01/28 16:04
分享到:
  • 收藏
  • 21.8万

        作者:王传言

  十几天前,因被怀疑是童工,吉觉阿呷和72名彝族同伴被大巴车从深圳送回凉山。她回到家也因为家庭困难离学校远没法继续上学,整天喂猪、洗衣服、生火做饭、背起背篓去找柴。甚至抱怨“在外头打工跟在家哪里不一样?都是做事。” (1月14日《人民日报》)

  凉山童工进入媒体视野,这并非第一次。可以说,因为贫穷,不愿意上学,选择打工,这样的一条路径对于凉山的孩子们来说从短期看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这样的选择仅仅是短期和短视的,对于个体来说,如果没有接受过至少属于义务教育的内容,其后续的发展机会往往会变得越来越狭窄。所以,“凉山童工”事件其实是狠狠抽了义务教育和扶贫工作的耳光。一方面,这些孩子理应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惠泽,接受基本文化知识的洗礼;另外一方面,对于凉山这样的贫困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扶贫工作到底为何举步维艰,更是值得引起更多的深思。

  从历史上看,1956年凉山彝族自治州通过民主改革,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飞跃;2011年,凉山州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居全省31个地市州的第七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4%;州内市县西昌、会理先后跻身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之列。但是,从现实看,作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截至2013年8月,凉山州还有贫困人口108万,超过全州总人口的23%。近年的“彝家新寨”等扶贫工作使凉山州数以十万计的彝族同胞摆脱了贫困,但复杂的地形和自然、历史条件,仍然在制约着凉山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不难看出,凉山的贫穷不仅有着历史的因素,更是有着现实的因素,而在历史和现实交错的过程中,孩子们的道路理应受到更多关注。

  从个体因素上说,一个孩子能够接受到的教育程度往往会决定其一生的走向。义务教育本身就是为了提升整个国民素质而强制要求的一项惠民措施,凉山如果能够将这项政策贯彻下去,孩子也不会不上学就到外地打工。从这次深圳曝光的童工看,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而被曝光之后,凉山州政府部门又一次采取了鸵鸟避让的政策,避免让记者看到这样的真实。从实际的效果看,尽管说要安排这些孩子继续学习,但一旦出去过,心已经不会再向以前那样。外面世界的诱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而让他们能够收心的方式无疑就是让他们看到未来,看不到未来的教育永远都只是失败的祭品。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这些孩子之所以外出,除了教育失败外,更触目惊心的应该是扶贫工作。就在2013年6月份,凉山州国资委领导下去考察,一顿晚餐1.5万元的消费立马引起舆论的围剿。既然是贫困地区,孩子连肉都吃不上。地方官员为何如此奢靡?扶贫工作到底失败在何处?这么多年,对于凉山的关注,来自于官方和社会的,以及已经走出凉山的孩子。但是,这些凉山童工的命运,或者说他们的明天不应该通过这样不断被遣返的方式去表达。如果义务教育不能够真正落实和贯彻,如果扶贫工作仅仅浮于表面,那么,这样的怪圈必然会继续,而这却是一个死循环。

  •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