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之门”再开新篇——双河洞国际科考发现多项新成果
- 香港卫视
- 2025/10/27 12:51
-
收藏
-
1.8万
近日,贵州绥阳双河洞第24次国际洞穴科学考察新闻发布会于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举行。位于北纬28°黄金生态带的双河洞,被誉为“地心之门”,是集地质奇观、古史密码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天然宝库。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双河洞已开展23次国际科学考察,发现大量珍稀地质遗迹与古生物化石。
此次中外联合科考过程中,科考队员深入地心,以专业装备丈量洞穴,观察地质现象,并系统采集样本。地下水示踪实验、人类活动遗迹三维扫描等科研手段,真实呈现了地心探秘的艰辛过程与科学价值。本次科考在双河洞综合探测与科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双河洞的综合探测与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研究巨型白云岩洞系的形成演化、区域生物演进与环境变迁提供了新资料,亦为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及“世界地质公园”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成果发布环节,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周文龙与法国洞穴联盟驻中国代表、世界第三长洞首席科考官让·波塔西联合发布了双河洞第24次国际洞穴科学考察的最新数据及成果。截至目前,双河洞系统已确认洞口115个,总长度较去年增加2.6公里,达439.7公里,继续稳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长洞;纵深保持中国第三。同时,新增未连通洞口57个,总长达184公里。此次科考亦对北部精致雾洞—清爽洞系统进行深入探测,确认大风小洞与大白羽洞相连,使该系统总长突破29公里,但尚未与主洞系统贯通。科考队已开展荧光示踪实验,以期通过科学手段查明其与双河洞系统之间的水力联系,为后续与北部区域洞穴连通提供科技支撑。
据介绍,在地质遗迹方面,北部洞穴系统中首次发现规模宏大的石膏与天青石沉积洞道,揭示硫酸作用在巨型白云岩洞系形成中的关键地质意义。古生物研究方面,新发现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个体,包括大熊猫6具、剑齿象1具、犀牛2具、鬣羚7具。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首次在国内发现4具完整羚牛化石,为研究该物种演化提供珍贵资料。在人类活动遗迹研究中,专家于一处坚井发现大量具有人为火烧痕迹的骨骼遗存。经实验室分析,年代可追溯至约1400年前。科研团队以地面激光扫描技术复刻洞道结构,并对烧骨样本进行精准采样,为研究古人类活动与洞穴环境互动提供新依据。
此次双河洞第24次国际科考成果的发布,不仅丰富了全球喀斯特研究的数据库,推动双河洞在生态保护、科学研究与文旅融合领域实现新突破,更进一步助推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工作再上新台阶。香港卫视记者张楚悉绥阳融媒体报道。

































